成都的弟妹發來傳統的點心圖片,讓我眼前一亮!龍眼酥啊!太親切了!

據傳,龍眼酥龙眼酥是源自北宋文豪蘇東坡。時至今天,這龍眼酥也就成了蘇東坡的祖籍,四川眉山生產的一種傳統點心。文豪蘇東坡,嘗遍各地佳餚,也寫過美食詩文,如《菜羹賦》、《食豬肉詩》、《豆粥》、《鯨魚行》和《老饞賦》。他在自己的詩作中以老饞嘴自居,除了品嘗美食,也經常自己動手烹飪,也留給後人大量的詩歌詞賦,可見其對美食的熱愛。

食客們今日享用的龍眼酥,東坡肘子,東坡酥等美食佳餚都和這位大文豪有淵源,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東坡對烹飪豬肉頗有心得體會,某日烹調豬肉吃得津津有味,即興作了一首打油詩:“黃州好豬肉,价賤如糞土,富者不肯吃,貧者不解煮,慢著火,少著水,火候足時他自美。每日起來打一碗,飽得自家君莫管”。不知四川人愛吃豬肉的習俗是否與蘇君有關,不過川人的美食境界可見一斑吧,從烹飪到分享烹飪訣竅,不是一個簡單的吃貨可以達到的境界-,所謂是在中國,味在四川,川菜底氣十足不是沒有緣由的。

右下角為龍眼酥

回頭再來說說這個龍眼酥,其特點是色、香、形、味俱足,材料簡單,已是四川的一种传统名特产品。入口油润浓香,细腻爽口。現在雖然不是每一家的龍眼酥都經得起口味挑剔的川人的認可,但記憶中的龍眼酥美味不會淡忘。

四川人除了愛吃豬肉,對於豬油也是情有獨鍾,炒菜、吃麵都會用到豬油,在烘培點心中的廣泛運用也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了。因為川人相信豬油不僅好味,對健康也是有助益的-和經過多次提煉加工出來的合成油相比,自己用豬板油練出來的豬油當然是很讓人放心的。

龍眼酥也是用豬油來製作酥皮,內餡用剝皮芝麻醬,豬油、白糖和熟米粉混合製成,用制好的酥皮包好後,放入低溫豬油鍋中油炸到酥皮起層即可出鍋-龍眼酥就製成了。只好的成品圓形、乳白色、無斑點、酥皮層次均勻,螺紡卷曲清晰,形似龍眼,入口化渣,香甜可口,油而不膩。

廚房不僅是一家人交流互動的場所,也是一個人發揮創意,享受樂趣,放鬆身心的地方,療癒功能不可小覷。想來當年的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一位充滿熱情和創意的美食家,享受美食和烹飪的樂趣,並為後人留下美食傳承。在廚房裡勞作,遠遠不止一石二鳥的功效,享受生活,活在當下,從你家的廚房開始吧!